鰲鼓溼地一遊
國慶連假,剛從感冒中恢復,台北連下了好幾天的雨,悶得發慌,決定南下去看看鳥朋友,尋找陽光。
由於決定得晚,我出發時已經差不多中午 12 點了,好在今天沒有塞車,導航預估從家門口到熬鼓溼地只要三小時半左右,而今天的日落時間是五點半左右,在日落之前我大概還有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可以賞鳥。
這是沒有預期的出遊,因此糞金龜的電並不是滿的。事實上出發時只有 25% 左右的電量,連開到新竹都有點勉強。因爲時間有點趕,我不想花時間在繞路去超充上,看了看超充的地圖,我決定去湖口休息站補電。
加上充電的時間,我花了四個小時左右抵達鰲鼓。
雖然是連假,但鰲鼓溼地仍然沒什麼人。我想起 2016 年失業的第一天,我也是這麼衝到這裡來看鳥朋友。那是我第一次來鰲鼓。之後只要覺得需要充電,我就會巴巴的跑來這裡。
鰲鼓溼地雖然臨海,但防波堤將溼地內的水系與臺灣海峽隔開,因此溼地內的水位並不會隨著潮汐起落,而是可以用水閘門人工調控。
由於今天時間不多,我直接把車開到西堤與南堤交會的地方,然後就開始靠左沿著堤防往回慢慢開,開始找鳥。
這是老朋友蒼鷺,台灣最大的鷺科鳥類。算是很常見的冬候鳥,在台北市的水域如基隆河沿岸很容易看到,大湖公園也有不少。偶爾可以在夏天看到賴著不走的個體,但目前沒有在台灣的繁殖記錄,因此仍然不能算是留鳥。
是說紫鷺那麼少見的鳥類都已經在台灣繁殖這麼多年了,蒼鷺你就不能加把勁在這邊成家立業嗎?
大部分鷺科鳥類的脖子都蠻長的,但他們飛行時會把脖子縮起來變成 S 形。如果有時候忘了縮脖子,拍攝距離又遠的話,就很容易被誤認爲鸛甚至鶴等稀有候鳥。
這是小白鷺,台灣最常見的鷺科鳥類。如果一般聽到有人在說 “白鷺鷥”,那十之八九就是它。他剛抓到一條魚,正在橋角度要把它吞下去。
其實除了繁殖季頭頂會變黃的黃頭鷺之外,台灣冬季很容易看到的全百鷺科鳥類有三種: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小白鷺的嘴是黑的,腳掌是黃綠色的,很容易跟其它兩種白鷺區分。但中白鷺跟大白鷺都是黃嘴黑腳,除了體型略有不同外真的很難分。一般的圖鑑上會告訴你,“大白鷺的嘴裂超過眼先,而中白鷺則否”。但實際看到時,還是很難分。
他終於把魚吞下去了,但還在脖子一半的地方,很明顯可以看到有條魚在那個位置。
鳥類沒有牙齒,吃東西不咬,都直接用吞的。食物被吞到砂囊中,利用砂囊強大的肌肉把食物磨碎。我們吃的雞胗就是雞的砂囊。
這隻應該是大白鷺。仔細看他的嘴裂,也就是嘴巴可以張開的地方最後緣,已經在眼睛的後面,所以應該是大白鷺。
鷺科鳥類常常有整群站在岸邊等食物的行爲,而且只要不受到驚擾,一站好幾個小時都有可能。
我在之前看過栗小鷺的地方來回搜尋了一下,這次沒找到小鷺。本來覺得今天就算只拍拍各種鷺也可以了,就算沒看到特殊鳥種也沒關係。但突然聽到一個尖銳的叫聲,我知道翠鳥在附近了。
鰲鼓很容易拍到翠鳥,只要搜尋離水面不遠的懸垂樹枝,就很容易發現在捕魚的翠鳥。不過今天看到的這隻並不是在捕魚,而是在洗澡。
我看著他來回從樹枝上跳入水中把自己弄溼,再飛回樹枝上整理羽毛,如此反覆了十多次。我很想拍到他入水或是出水的瞬間,但此時天色已經偏暗了,Sigma 150-600mm 這顆鏡頭的對焦速度也沒有很快,拍了近百張只有這張勉強可以看到他從水裡起來的樣子。
來鰲鼓有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來看看今年的黑面琵鷺。來了這麼多次,黑琵會出現在鰲鼓的什麼區域我大概很清楚了。但我用望遠鏡仔細搜索了遠方可能有黑琵棲息的區域,都沒有看到黑琵。而且隨著天色漸晚,望遠鏡的視野也越來越暗。我想這次可能看不到黑琵了。
但後來我把相機的照片傳到 iPad 上放大看時,發現剛剛隨手拍的一張群飛的畫面,居然就是黑琵。
當時拍這張時天色真的已經非常暗了,因此拍的時候到底在拍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放大一看發現是黑琵,我當場就在車子裡大笑出來。我後來看了這張的曝光參數是 ISO 4000,快門 1/500 秒,光圈不用說,在 600mm 端只有 f/6.3。
我不常看到黑琵飛行,因此對他們的飛行姿態並不熟悉。如果再熟悉一點,可能當下就會知道他們不是鷺、不是雁鴨、而可能是我思思念念的黑面琵鷺。
這是夜鷺,台語叫 “暗光鳥”,也是很常見的夜行性鷺科鳥類。圖鑑上都說夜鷺雌雄同色同型,但我偶爾會看到這種冠羽豎起來好像頭髮抓過一樣的夜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大部分看到的夜鷺應該是這個樣子的,頭頂上的冠羽是服貼的。曾經有人在南坎的排水溝中看到夜鷺以爲是企鵝,而通報動保單位。從那次事件之後夜鷺又多了個名字:南坎企鵝。
這張也是放大檢視之後才發現的,在夜棲的鷺鷥群中混雜著不討喜的埃及聖䴉。埃及聖䴉對台灣來說是外來入侵種,最早是六福村野生動物園從美國引進的,當初只有 15 對。由於六福村是用開放式的環境飼養埃及聖䴉,在繁殖、逃逸後,現在全台各地都可以看到埃及聖䴉,而且數量已經多到危害生態。林務局也在幾年前開始人工移除的計劃。
這是高蹺鴴,鳥界的高個子,也算是鰲鼓很容易看到的冬候鳥。
這張照片放大之後除了可以看到高蹺鴴,還有羽色黑白相間、最喙往上翹的反嘴鴴。
我在日落之後又仗著 5D Mark 3 的感光度,把 ISO 拉高繼續拍,直到天色真的暗到相機無法應付之後才罷手。
因此也拍到了以前沒在鰲鼓拍過的,群聚夜棲的畫面。
離開鰲鼓後,我去東石吃了蚵仔,再直奔嘉義市買北門砂鍋魚頭…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