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9 泥作進場
今天下午我要去大湖管樂幫忙準備明天交流的工作時,在巷口遇到老江正在停車,就順便跟他一起上去工地看看。
昨天拆除已經完成了,今天換泥作開始進場施工。走到門口我就看到堆在路邊的泥作材料,這些都要靠人力一桶一桶、一包一包搬上五樓,真是辛苦工班了。
這是最常見的水泥,用來調水泥砂漿、砌磚、粉平、鋪瓷磚,一包重 50 公斤;篇首那個藍色桶裝的是彈性水泥,用來施作防水的,一桶 5 加侖大概 18 公升多一點,但不知道多重。
泥作已經開始放樣。我們更動的隔間不多,出了 5F 兩間廁所外,只有廚房通往後陽台的那扇門要移動一點距離,因此需要重新砌磚的地方不多。
6F 的浴室也放樣完成了。這個尼龍繩工人稱它爲 “水線”,是一種很傳統但是蠻聰明的施工技術,它利用釘子拉緊尼龍繩形成的線條,在空間中標示各種幾何的基準參考線。即使現在已經有雷射水平儀等各種光學基準儀器,最後要將圖面的尺寸參考投射到實際的建築物上,還是要靠這些尼龍繩。
放樣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它決定了泥作接下來砌磚、修補、粉平等工程的尺寸,牆直不直、正不正,都看這些線條。
我記得十年前在弄濱湖大樓時,當時的設計師在放樣時給我搞了個大烏龍。
當時我們敲掉了兩間房間,把它們併成一間小孩房,爲此拆除了一面牆重砌。其實我本來以爲那一面牆是不需要拆的,因爲它與廚房的相對位置沒有變,但是設計師還是把它拆了,又在差不多的地方重砌。結果新砌的牆跟原來的牆位置不太一樣,它稍微朝廚房的方向靠近了一點,因此小孩房變大、廚房變小。我原本也不以爲意,但直到我開始畫廚具的 3D 圖時,才發現事情大條了。因爲那面牆被移動了大概 4 公分,導致廚房通往後陽台的門到牆面的距離容納不下廚具檯面需要的 60cm 深度。因爲我要裝林內的洗碗機,需要 60cm 的深度,水槽和 IH 爐大概也都需要 60cm 左右的檯面深度才好安裝。
結果最後就是後陽台的門被犧牲了:泥作將牆面補到檯面可以有 60cm 的位置,然後因爲後陽台外牆有貼瓷磚,它們還去想辦法找了看起來像但是不完全一樣的瓷磚來貼那段補出來的牆,一整個醜斃了。
好啦,我只是看到今天泥作放樣的水線,就想到這件關於放樣的陳年往事。老江今天親自到工地去確認了各個放樣的尺寸,一定比當年的設計師要靠譜多了吧。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