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漾森林 雨神同行 Day 1
每年寒暑假跟自然體驗班的夥伴們一起去爬山,對我來說已經變成一件很重要的事。從 2016 年寒假的浸水營古道之行至今,我們一同攻克了合歡群峰、北大武山、能高越嶺西段、嘉明湖、大同大禮部落、大霸尖山、舊好茶部落等令人回味無窮的路線。
除了 2016 年暑假阿龍老師帶我們去合歡北峰及小溪營地是野營之外,其它的行程都有山屋或是民宿可供住宿。不過當年去合歡群峰時,雖然連續幾天分別在清境小瑞士營區、小風口營地、以及小溪營地紮營,但其實有輛遊覽車載著我們在合歡山各點之間移動,而且多餘的裝備可以放在車上,因此除了上合歡北峰、下小溪營地那天背的東西稍多之外,也不算是全程重裝野營的行程。
但這次青蛙老師要帶我們挑戰更高難度的行程。
這次的目的地是水漾森林,一個因九二一地震而誕生在杉林溪與阿里山中間的堰塞湖。地震後,石鼓盤溪的河道受崩落的土石阻擋,在杉林溪和阿里山中間的山區中形成一個最長處近 500 公尺的堰塞湖。從 Google Maps 的空照圖中,可以看到在群山中明顯閃耀著不同顏色的水漾森林:
水漾森林所在地原來是嘉義林管處的柳杉人造林,堰塞湖形成後,柳杉林因根部泡水枯死,而形成整片白木林佇立湖中的奇特景象。
路線
目前前往水漾森林的標準路線,是從杉林溪森林遊樂區內的 “仁亭” 登山口進入,沿著杉林溪林道步行約 11 公里,抵達林道通行盡頭處,爬上一個分隔南投縣和嘉義縣的棱線之後,再沿著舊林道走一小段,最後走一段陡下坡,抵達水漾森林湖邊。
水漾森林的海拔大約 1850m,但是從海拔 1700m 左右的杉林溪仁亭登山口出發,要翻越標高大概 2100m 的山脊,因此一般估計全程約需 8 小時。不過青蛙老師的行程特點就是爽、不趕路、慢慢體驗山中生活,因此我們當然也不會一天就從杉林溪拼到水漾森林。
我們這次的計劃是:第一天中午左右從杉林溪出發,走到杉林溪林道通行盡頭處的營地紮營,隔天再翻過山脊下到水漾森林。第三天去造訪眠月神木並移動營地至千人洞附近,第四天在千人洞耍廢,第五天拔營走回杉林溪登山口。
來攪局的颱風
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在我們出發前兩天,有兩個熱帶性低氣壓悄悄的形成了…
今年夏天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強大,強大到把原本應該在台灣上空附近的梅雨鋒面給擠到長江流域和日本去了,也造成了中國大陸和日本的洪災。整個五六月期間,台灣都在太平洋高壓的勢力籠罩下,不僅讓氣溫屢創新高,也讓整個西太平洋地區都沒有什麼對流系統發展。
但就在我們出發的前幾天,太平洋高壓的勢力稍微減弱了一點,讓西南季風竄了上來,在台灣西南方形成了今年第一波的季風槽,各式的對流系統開始發展。我們的出發日是 8/2,美軍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 7/30 給了 91W 和 92W 的熱帶低壓編號,而且在 7/31, 91W 已經被升級爲辛樂克颱風。92W 也隨即在 8/1 下午被升級爲哈格比颱風。
辛樂克登陸呂宋島後一路往西北西方向前進,進入南海;哈格比則沿著太平洋高壓的邊緣北上,掠過台灣東北部海面後前往上海附近。兩者對台灣陸地都不會有直接的影響。但光從雲圖上看起來也知道,在這樣的雙颱夾擊下,整個台灣都處在天氣形態會很不穩定的低壓系統中。
因此,出發前我們就知道,這次的行程中,雨大概會下好下滿,只是什麼時候下,下多久的問題而已。
大家在 LINE 群組中熱烈討論天氣時,青蛙老師很細心地提醒大家,要爲不好的天氣做好準備。
每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涂涂老師的名言:“沒有不好的天氣,只有不適合的裝備。”經過兩年前能高越嶺之行,四天泡在氣溫接近零度大雨中的經驗後,我覺得應該沒有什麼更爛的天氣可以打敗我了。但我忘了,上次是睡雲海保線所和天池山莊,但這次可是打野外…
整裝
這次因爲要野營,所以睡墊睡袋都要自己背。而且因爲中途完全沒有供餐的地點,我們要帶整整四天份的糧食上山。至於帳篷,老師準備了數頂輕量化、沒有底布的金字塔帳,一頂約 1kg 出頭,使用登山杖當作營柱來搭設,可睡 3-4 人。上回在合歡山的小溪營地,阿龍老師也帶大家用過這種帳篷,但我上次帶了我的浪跡天涯小帳篷 REI Quarter Dome T2 上去,因此沒有睡到。
我本來想嘗試一下睡金字塔帳的感覺,但出發前看到天氣可能會很糟,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帶上前一陣子新買的 Naturehike “Cloud Up” 單人帳篷。這頂帳篷是用來取代防水膠條已經幾乎完全脫落的 Quarter Dome T2。我很喜歡這頂 Quarter Dome T2,它陪了我七八年,也承載了許多關於自然體驗班的回憶。但帳篷這種東西年紀大了就是會出問題,我本來想去買熱壓防水膠條來翻修整頂帳篷的縫線,但但查了膠條的價錢和施工的方法後,決定還是放棄買新的。
Naturehike 是大陸這幾年新興的戶外用品品牌,我在淘寶上買過不少他們家的產品,印象都還不錯,因此這次決定試試單價較高的登山帳篷。這頂 Cloud Up 有 20D 矽膠布和 210T 尼龍布的版本,我買的是比較輕的矽膠布版本,加上營釘和營繩大概 1.4kg 左右。雖然比 Quarter Dome T2 輕了一點,但在這次的總負重重量裡,還是不小的負擔。
我這次分配到的炊事公裝是爐具,因此除了一定會帶著的 Snow Peak GS-100 爐頭外,我還帶了 SOTO 的迷你蜘蛛爐 ST-310。但 ST-310 是吃卡式瓦斯的,所以我又去蝦皮上找了高山瓦斯對卡式瓦斯的轉接管給它用。
電池的部分,我已經準備過很多次了,因此根據以往的經驗,五天的行程我準備了 8 顆充飽的 LP-E6 電池,再加上兩顆小米 20000mAh 和一顆小米 10000mAh。兩顆小米 20000mAh 都已經永了兩三年,因此容量略有衰退,但根據寒假在舊好茶部落的經驗,加上幫 iPhone 充電所需要的容量,應該還夠五天使用。全部的電池加上連接線以及充相機電池的 USB 充電器,大概 1.8kg 左右。
至於糧食,這次主廚謝淑女沒有參加,少了豪華料理的競爭,大家的備餐水準明顯降低。各組菜單開出來不是快煮麪就是乾燥飯,以往浮誇的松阪豬或是甘蔗雞等菜單,就像十全大補湯的香氣遺留在雲海保線所的木頭上,遺留在我們回憶中而不復見。
不過即使料理水準降低,我全部打包完之後,將水袋裝上 2 公升的水,再把背包拿去秤重,居然重達 17 公斤。我又仔細檢視了一次,有沒有帶了什麼不必要的東西可以拿掉的。睡袋睡墊?不可能拿掉。備用衣物?天氣這麼差,還是帶滿整套比較保險。雨衣雨褲?這可是保命的裝備。爐頭、頭燈、瑞士刀等都沒什麼可以拿掉的,再看了一遍食物和行動糧也覺得我已經算得剛剛好了,沒有亂帶。我用的 Osprey Atmos AG 65L 這顆背包本身就要 2 公斤左右,其實不算輕,但我愛極了它的背負系統。AG 兩個字母的意思是 anti-gravity,雖然不是真的反重力科技,但它的腰帶和背板真的可以非常完美的把背包重量轉移到下半身,而且維持上半身的穩定性。
總之,最後我就在含飲水不含相機的背包總重 17 公斤左右的負重重量下出發了。
啓程
我們照例在芝山捷運站集合,這次 Guava 陪我一起過來。到了捷運站我才發現忘了帶帽子,我心想這下麻煩了,這種會下大雨的鬼天氣要是沒有一頂有帽緣的帽子,下場應該會很慘。還好 Guava 臨時幫我向好朋友翊帆媽借了一頂探險帽頂著,救了我一命。
背包雖然重達 17 公斤,但 65L 的容積似乎沒有用完,打包完後頂袋還是趴在上層袋頂上,沒有很挺。掛在最下面灰色的袋子就是 Cloud Up 單人帳,聽說開新帳會下雨,嗯…
從台北到杉林溪直直開約莫需要三小時多的車程,再加中途休息的時間,總共大概要四個小時。我們很準時在 8:00am 離開芝山捷運站,希望能在中午之前抵達杉林溪。
車行到中部時,天空中的雲量明顯增多,而且都是發展中的積雲。看起來整個中台灣就是處在一個很不穩定的低壓帶,隨時有下雨的可能。
這是剛考上北一女的吳琇如同學,也是爬山的老夥伴。她本來好像想要隱瞞考上北一女這件事,但是被我不小心說溜嘴,接下來的五天她就變成了北一女的代言人。至於北一女的同學爲什麼在遊覽車上要這樣睡覺,我也不知道。
仁亭登山口
我們很準時地按照計劃,在 11:40am 左右抵達杉林溪園區。由於遊覽車不能開進後面的遊園車道,我們在紅樓販賣部下車,在這邊買票換乘遊園車前往仁亭登山口。
我在 2017 年 11 月 6 日曾經和小樹老師的遊隼班一同造訪杉林溪的台灣火刺木盛宴。
那時結實累累的台灣火刺木吸引了大量鳥兒來覓食,兩天下來我們拍了非常多種的台灣中高海拔鳥類,非常過癮。從那之後我就一直沒有機會再造訪杉林溪。
我們在 12:00pm 左右抵達仁亭登山口,在這邊調整裝備,並聽青蛙老師說明今天的計劃。
畫面中右下角的是在大霸同行過的玉米老師,他是 Tommy 的研究所同學,也很愛爬山,這次特別請他來幫忙當助教,也幫大家背公裝的帳篷。玉米超能背的,他的總負重應該有 30 公斤。
由於根據當地的線報,這兩天都是準時 2:00pm 開始下午後雷陣雨,爲了避免淋雨前進,青蛙老師決定把每天下午的行程都改爲躲雨。所以每天的行程就變成早上走路,在 2:00pm 之前到達營地紮營,然後開始躲雨。
由於今天距離表訂的午後雷陣雨時間只剩下兩個小時,原先預訂走 11Km 到林道盡頭的計劃顯然無法達成,於是青蛙老師決定改變今天的計劃:只走 1.5Km 到林道上第一個有水源的營地就紮營。
第一個營地就在杉林溪林道第一次越過加走寮溪上游支流的地方,不過從地圖上看起來似乎不止 1.5Km。
在仁亭整理裝備時,我們發現有一隻大紅蛺蝶停在亭子裡的印台上,口器伸出來正在享用印台上的墨水。
我們常看到蝴蝶吸吮汗水或是排遺,爲的是補充鹽分。但吸吮墨水還是第一次看到。印台上的墨水應該含有一些有機溶劑,吸起來的效果大概跟吸強力膠差不多,會鏘吧?
青蛙老師帶我們做了簡短的敬山儀式之後,就趕緊出發了。通常這一段青蛙老師都會唬爛很久,詳細的說明這次活動的目的、計劃,以及讓大家自我介紹。但由於今天我們有時間的壓力,必需在下雨之前趕到可以紮營的地方,因此這一段就從簡,先走了再說。
杉林溪林道支線
往水漾森林的杉林溪林道支線起點就在仁亭旁邊的鐵門內,但仁亭後方的山坡上有一條捷徑可以直接上切,大部分的隊伍都會選擇走捷徑上去,我們也不例外。
不過這條捷徑真的蠻陡的,一開始就是超過 45 度的陡坡一路向上,爬得我氣喘吁吁的。
捷徑會與林道支線交會數次。在第二次與林道交會處,再往上行要爬上一個木梯。我們抵達那裡時,上面正好有一大群商業隊的人要下來,所以我們在那個路口等了一會兒。這時有一個伯伯從上面下來,看到我們在那邊等,就問我們是不是要去水漾森林啊、今天住那裡啊、裝備帶得夠不夠一些五四三的問題,還說他兩天來爬一次這裡,最近這裡每天下午都準時下雨,我們現在進去一定會淋雨的。
“如果沒有下雨,打電話給我,我請你們吃牛排!”
我們跟他說我們沒有打算要走完林道,今天的計劃是在下雨之前紮營,不過他似乎不是很滿意這樣的答案,一路自顧自不知道在碎碎唸什麼的走下去了。
我們又等了一會兒,上面商業隊的人還是源源不絕地從木梯上下來,我們也沒辦法上去。這時上面下來的人其中一位開口了:“我們後面還有十幾個人,你們要不要走林道上去比較快,不用等。”
我想起了上次在大霸回程時,跟幾個小朋友沒走捷徑而繞行大鹿林道東線尾段,多走了半個多小時的慘劇。不過從地圖上看起來,這一段林道到下一個交會點並不算太長,而且我們卡在這裡上不去也是沒用。此時青蛙老師已經帶著一些人上去了,Tommy 老師決定帶著剩下的人繞行林道,到下一個林道與捷徑的交會點會合。
到了交會點,我們清點人數,確定所有的人都到齊後,就沿著林道繼續前行,然後再從下一個捷徑的入口進入另一段捷徑。
這一段捷徑比較長,而且走在一個很陡的瘦棱上,還略有高低起伏。走到這裡時,體能的差異慢慢顯現出來,隊伍的長度也漸漸拉開。
這段捷徑接回林道的地方,也就是上面地圖的那個紅色圓點,就是往鹿屈山登山口的岔路。走在前面的夥伴大概在 1:30pm 左右抵達這裡。
我們在這裡休息了蠻長的時間,等待後面落後的夥伴抵達。這裡有手機訊號,也可能是今天最後有訊號的地方,所以大家都拿出手機來打卡傳照片。
這邊是整條路上最重要的岔路,到處掛滿了各個登山隊的路條:往左續行杉林溪林道往水漾森林,往右有個入口不是很明顯的岔路往鹿屈山登山口,經鹿屈山前峰到鹿屈山後,也可以下到水漾森林。我們今天沒有要去鹿屈山,所以取左續行林道。我在其它人的遊記中曾看到這裡有一塊很大的路牌掛在旁邊樹上,上面有標示地圖,但來到之後並沒有看到,也許已經損毀。
我看了一下手錶的高度計,到這裡已經累計爬升約 350 公尺 (媽呀我們已經爬了一座 101 了),今天要爬的高度應該差不多爬完了。接下來的路線就沒有前面那麼陡了。
此時路邊開始出現咬人貓與蠍子草。咬人貓和蠍子草常常混生在一起,兩者的葉子上都有明顯的焮毛,但葉形不太一樣:咬人貓的葉子是卵圓型,葉邊鋸齒沒有裂,但蠍子草的葉子常常會有三裂。另一個很容易區分的方法是:咬人貓的葉是對生,而蠍子草的葉是互生。但不管是哪一種,不小心碰到了下場都很慘。
走了一段寬闊好走的林道後,路幅開始變窄,路旁的芒草也越來越長,越來越超過。
走著走著,就過了下午兩點,雖然有聽到幾聲雷,但預期中的午後雷陣雨並沒有下下來。經過第一處營地時,青蛙老師看了看,覺得營地不夠寬闊,不是很理想,再加上天氣似乎還可以,就帶著我們繼續前行。
事後回想時,我對這一段路真的沒有太多的印象,只覺得路很長、很長,一直走都走不完,然後路很爛,大概就是典型中級山的路況:落葉、爛泥、石頭、樹根。
我在路邊樹上看到了一兩個像是里程記號的路牌。我在其他人的遊記中有看過,這一段路上應該有不少里程記號,但這次來也覺得都沒看到。
後面有幾段路讓我印象深刻,因爲要鑽過這種比人還高的芒草隧道。這裡的芒草應該是五節芒,和所有的芒草一樣,葉邊有矽質鋸齒,非常銳利。走在芒草隧道中,稍不注意就會被割傷。我一路上儘量低著頭走,用頭頂的帽子去抵擋迎面而來的芒草,但臉上還是不小心被劃了一小道傷口。
此時已經超過三點半,雨,始終沒有下下來。
我想起剛剛那個碎碎唸阿伯的話,早知道應該跟他留電話,過幾天下山後叫他兌現承諾請我們吃牛排。
不過我們後來經過的地區,明顯有下過雨,路旁的葉子上還有殘留的雨滴,我們在鑽芒草叢時帽子上也會沾到雨水。只能說我們的運氣真的很好,我們到這裡之前雨已經下完了。
此時青蛙老師帶領的前隊和 Tommy 老師帶領的後隊,距離已經拉開不知道多少。我們偶爾會用無線電互相呼叫一下,確保通訊正常。
停下來休息時,當然就是要自拍。這一群都是寒暑假一起爬山的老屁股,體能之好自然不在話下。
小高工寮
走著走著,我們在四點鍾左右抵達傳說中的 “有水工寮”,網路上也有人稱之爲 “小高工寮”。爲什麼叫小高工寮呢?
工寮內的鐵皮牆壁上,用噴漆寫了 “小高” 兩個字。
考慮隊伍行進的速度,青蛙老師本來有打算在這邊紮營。但是觀察了工寮裡面的環境,覺得這裡實在不適合我們二十多個人紮營。
因爲工寮裡面相當髒亂,堆滿了雜物和垃圾,平坦的地方其實不多,容納不下我們這麼多頂帳篷,而工寮所在的位置其實也不是很開闊,外面都是比人高的芒草叢,也沒有平坦的地方可以設帳。
而且工寮的屋頂缺了一塊,如果真的下大雨的話,裡面大概也會下小雨。
一路上我不時都會打開 “GPS 登山客” 看離線地圖,並用螢幕截圖記錄時間和位置。其實工寮離林道盡頭的營地已經不遠了,算算差不多只剩一點多公里,因此我們就繼續前行,把今天預訂的行程走完,在舒適寬廣的營地紥紮營。
林道的盡頭
在接近林道盡頭的地方有個往水漾森林的路牌,指向林道右側的一個大坡,旁邊還有個警語的牌子。要去水漾森林,就要爬上這個大坡,上到標高約 2100 公尺的棱線上,這個棱線也是分隔南投縣和嘉義縣的縣界。
從兩萬五千分之一的等高線地圖上來看,我用藍色標記那一段路,就是爬上這個好漢坡的路,它幾乎與等高線垂直,因此非常陡。我們明天就要爬上這裡,翻過棱線去水漾森林。雖然林道在地圖上看起來在這裡就沒了,事實上後面還有一小段,只是路況很不好。而我們今天要紮營的營地,就在林道盡頭再往裡面走 一點點,有一塊蠻開闊的地方。
可能是怕登山客沒有注意到往水漾森林的指標,直直順著林道繼續走而迷途,有人在林道的盡頭拉了一條繩子,橫跨整個路面把路擋起來,看起來就像是 “禁止進入” 的意思。但也因爲這條繩子,稍後讓我們的隊伍發生了一段小小的插曲。
我們跨過了繩子繼續往前走一小段路,就到了今天要紮營的營地。中間還會跨過一條小小的水流,這就是離這個營地最近的水源。
營地
第一批隊友大概在五點左右抵達林道盡頭的營地,大家在青蛙老師的指令之下,儘速開始搭帳篷,以免等一下又有下雨的可能。
但因爲背著大部分帳篷的玉米稍微落後我們一點點,青蛙老師身上只有一兩頂金字塔帳,我們要等玉米到了才能把全部的帳篷搭起來。青蛙老師爲了怕後面的隊友不知道要越過林道盡頭的繩子繼續走到營地,特別叫幾個青少年把他們的背包放在那條繩子附近,用意是提醒落後的隊友。當他們走到那邊時,看到背包就知道我們停留在附近,而不會繼續跟著指標往水漾森林走。
玉米背著重達 30 公斤的裝備抵達後,大夥兒就各自選擇地點,開始搭帳篷。這塊營地上堆滿了落葉,踩在上面相當舒服,地面看起來也不會潮溼,似乎是個很理想的紮營地點。但我注意到地面上有些地方沒有落葉,整塊空空的露出泥土,看起來就像用掃把掃過一樣。隔天早上我們才知道,這樣的地方是有玄機的…
我也找了一個地方,把我的 Cloud Up 單人帳搭起來。這是這頂帳篷第一次出勤,聽說開新帳會下雨,但我不知道威力這麼強大…
在我帳篷後面的樹上有條繩子,上面晾了幾個睡袋和防水布,看起來是其它常利用這個營地的人留在這邊的,但都已經溼透,應該已經許久沒有人來照顧。
迷途驚魂
就在我搭帳篷搭到一半時,青蛙老師覺得後面未到的隊伍實在落後太久了,算算時間已經晚了我們一個小時左右還沒看到他們抵達,就拿起無線電呼叫 Tommy。
“Tommy Tommy 聽到請回答!請問你們現在的位置?”
第一次呼叫的時候,完全沒有得到回答,莫非他們距離還很遠,遠到無線電叫不到?
我們用的是 144MHz 的 VHF band,一般的手扒機在 VHF 大概至少都有 3 到 5 瓦的 RF power,很多機器甚至會有 10 瓦的 RF power,在山裡面的 line of sight 通話距離可以輕易超過 10 公里,就算有地形阻隔,以 VHF 波長的繞射特性,應該也不至於完全叫不到。
我帶的無線電機器天線比較長,有比較大的 antenna gain,因此我也拿出無線電來也試著呼叫 Tommy。
“Tommy Tommy 聽到請回答!我是鳥爸,請問你們現在的位置?”
果然我的機器等效功率比較大,這次叫到了。
“鳥爸 鳥爸,我們剛爬完那個大陡坡上來…”
我和青蛙老師對看了一眼,覺得怪怪的,這一路從仁亭登山口走過來,除了最前面上切的捷徑外,後面都很平緩,沒有什麼陡坡呀?他們怎麼會剛爬上一個大陡坡呢?
青蛙老師想了想覺得不對,又用他的無線電叫了一次,仍然叫不到,就拿了我的無線電往外衝。
走回林道盡頭處,我們才知道,剛剛大家搭完帳篷後,三個青少年把原來放在林道盡頭指路的背包都拿回來,收進帳篷裡了。而落後的隊友們走到林道盡頭時,由於沒看到背包,又看到往水漾森林的指標,就跟著指標上了好漢坡,到了上面的棱線。
青蛙老師立刻用無線電呼叫 Tommy,請他們不要再移動,再帶了幾個青少年上好漢坡去追他們,幫他們背背包,把他們帶回營地。
根據當事人的說法,他們大概已經走到圖上藍色圓點的位置了。事後我看了地形圖,才知道好漢坡上去、越過棱線的地方是一個鞍部,翻過鞍部後就接上舊溪阿縱走的亞杉坪林道。這樣的地形對無線電來說,確實是最難通訊的地形,既沒有 line of sight,也沒有反射路徑,完全就只能靠繞射波。
雨夜
搭完帳篷後,我們趁天色還亮,趕緊開始炊煮晚餐。
這個營地有一些前人留下來的段木,可以當椅子坐。在野外可以有椅子坐真的是件相當舒服的事。
這次紮營的地點多半需要取水,因此青蛙老師準備了兩個水袋,由年輕力壯的青少年去取水回來後,再放在營地供大家取用。不過一開始大家不太會使用水袋的龍頭,常常不小心就把整個蓋子轉下來,噴得到處都是。
除了我帶了 Sawyer Squeeze Mini 濾水器外,這次也有不少人也帶了 Katadyn BeFree 濾水器。我的 Sawyer 已經征戰四五年了,雖然每次打野外回去之後都會好好的逆洗,但它的流量還是逐年遞減,現在擠起來已經相當費力。相較之下,全新的 BeFree 用起來就真的很輕鬆,它完全不需要擠,只要靠重力過濾就能有足夠的流量。不過 BeFree 的濾芯壽命只有 1000 公升,而 Sawyer Mini 在妥善的逆洗之下,可以處理 10 萬加侖,也就是將近 40 萬公升的水量。
剛考上北一女的吳同學是今晚他們那一組的主廚,這時她正要往湯裡加入味噌,據說這就是一個悲劇的開始…
Tommy 爲了要攝取足夠的纖維質,帶了一大把水蓮上來。嗯,這把吃下去應該這幾天都不用擔心便祕…
晚上七點半,就在我們快要完成晚餐的時候,天空開始下雨。一開始只是小小的雨,我們還可以戴上外套的帽子在雨中活動,但是這雨越來越大,十分鐘之後,雨已經大到我們幾乎沒辦法在戶外活動。大家只好紛紛躲進帳篷裡。
我躲進帳篷裡後,雨滴打在外帳上的聲音,大到讓我完全聽不到鄰近帳篷內講話的聲音,我只隱約聽到外面有人喊著各種淹水、漏水、進水的聲音。不過,也許是最後大家都橋到 OK 的位置,也許是大家都累了,雨勢雖然一點都沒有要變小的感覺,大家還是在大雨中沉沉睡去。
我其實有點後悔只買單人的 Cloud Up for 1,因爲這個帳篷裡面的空間真的就剛剛好只容得下我自己,沒有其它空間放背包。之前的 Quarter Dome T2 是雙人的設定,因此一個人睡的時候空間很充裕,睡覺的時候背包可以放在旁邊,拿東西很方便。今晚睡覺的時候,我只能把背包用背包套包住底部,放倒在帳篷的前庭之下,跟鞋子放在一起。如果讓我再選一次,我寧可加個幾百塊,多背個 300 克,改買 Cloud Up for 2。
這雨,就這樣下了整夜沒有停歇,而且是很大、很大的那種雨。
我知道開新帳篷會下雨,但我沒想到威力這麼強………..
我有認真看完,因為以前我也愛寫遊記,點滴在心頭的經歷過程是可以讓人回味好久。
“可以處理 10 萬加侖,也就是將近 40 萬加侖的水量。”
後半句應該是”40萬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