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底片的世代
我在十七歲時擁有了一台自己的 Konica Big Mini 傻瓜相機,我拍照的歷史大概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二十多歲之後,擁有了 Canon EOS 100 單眼相機,照片的數量隨之快速上升。在數位相機的時代來臨之前,我大概累積了近千卷底片的作品。
我手上大部份的底片都保存得很好,除了有系統的分類與編目外,我也慢慢將它們都掃成數位檔案。但在底片漸漸被數位相機取代的那幾年裡,因為數位相片的方便,讓我沒有好好整理那個時候拍攝的底片,因此有些比較後來的底片一直都沒有進到我的片夾中,也一直沒有數位化。
退伍前要離開東引時,我在島上各地及部隊中拍照留念。那時我已經有了人生第一台數位相機 Sony DSC-F1,但那台數位相機拍下來的照片只有 VGA 的解析度,僅能說堪用,因此我還是拍了不少底片。幾天前剛巧發現這些沒歸檔的珍貴底片,今天就決定來把他們掃一掃。
底片掃描器
這台 Epson V350 掃瞄器是 2008 年左右購入的。它算是個很特殊的產品:本質上它是一台平台掃描器,但上蓋裡附有燈箱跟 35mm 的 film feeder,因此可以用 4800x2400dpi 的解析度來掃底片,不需要額外的設備或配件。最重要的是它當時的售價實在太吸引人了,大部份的專業底片掃瞄器都要數萬元,但我購入這台的價格卻不到三千元。
這台掃瞄器已經停產多年了,我也不確定現在市場上還有沒有相似的產品,畢竟底片掃瞄器已經是個夕陽產業下的產品。連大片幅的專業攝影都已經差不多被數位機背給取代了,除了老照片和老底片,這世界已經不再需要底片掃瞄器了啊。
沒有底片的世代
就在我工作到一半的時候,予晴很好奇地跑過來問我:
“爸比你在做什麼?”
“我在掃描底片啊,就是把底片上的照片存進電腦裡…”
“什麼是底片?”
“………….”
一時,我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她。
她們這個年紀的小孩,幾乎不可能看過底片,頂多看過數位相機拍攝再印出來的照片。打從他們生下來起,照片就是存在小小的記憶卡裡,要存進電腦裡只需要把卡片插進讀卡機就行了。
我試著解釋,“在沒有數位相機前,照片是拍在底片上的,拍完之後要送去照相館洗…”
“洗?為什麼要洗?要把它洗乾淨嗎?”娃娃問。
“不是洗乾淨啦,是用藥水沖洗,然後…”
我簡單解釋了一下底片曝光和顯影的過程,娃娃聽完後似懂非懂地離開了,剩下我和我的掃瞄器繼續工作。
我突然驚覺,他們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與他們的差距似乎遠大於我的父母和我。
他們沒有看過底片,錄影帶,甚至沒有看過 CD,沒有經歷過無法用 GPS 知道自己在哪裡的時代。他們不知道以前跟國外的人講越洋電話一分鐘要上百元,要講 “看得到的電話” 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他們,是一個沒有底片的世代。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