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琴博物館遊記 (三)
上一偏似乎真的寫得太硬了, 迴響明顯變少.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風琴博物館裡的其它收藏好了. 這篇保證不會再出現數學式了.
除了鎮館之寶 Norman & Beard 管風琴外, 風琴博物館裡收藏了大量的簧風琴.
簧風琴
簧風琴顧名思義就是用簧片來發聲的風琴, 其實大部份我這個年紀的人一定聽過簧風琴的聲音. 我們唸國小時, 教室裡應該都有一台老師用來帶唱遊課的風琴, 那就是簧風琴.
用簧片發聲所需要的風壓和流量都比用管子要小, 而且它不像管風琴一樣有管長跟音高的限制, 因此簧風琴可以做得比較小台, 小到可以放在家裡自己用. 它發聲的原理和口琴完全一樣, 所以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台超大台的口琴, 而且可以用鍵盤控制每一個音.
但簧風琴的簧片沒有管風琴的簧管那種共震腔的設計, 所以音色的變化比較貧乏. 雖然設計者可以變化簧片的材質和形狀來產生不同的音色, 但它終究沒辦法有像管風琴那樣千變萬化的聲音.
這張圖片就是很典型的簧風琴簧片. 這是 eBay 上的一個賣家的拍賣品, 據說是從一台報廢的簧風琴上拆下來的.
小台的簧風琴像這樣, 它只有三個八度, 用兩個腳踏板帶動鼓風箱. 我們小時候國小教室裡的風琴, 大概就是這種等級的.
簧風琴也可以很大台, 而且也可以有音栓, 用來組合不同音色的簧片. 至於上面那些管子, 呃… 那是假的, 不會發聲的. 在某種程度上, 簧風琴常被當作管風琴的小型替代品, 因此放幾隻假的管子虛容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這些簧風琴都是不插電的, 它們的動力來源都是下方的兩個腳踏板. 因為簧片發聲所需要的流量和風壓都遠小於管子, 所以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驅動.
簧風琴裡面也有一個像管風琴一樣的儲風箱, 不過因為簧片不需要那麼大的流量跟風壓, 簧風琴的儲風箱相較於管風琴的也小得多, 而且用不到那麼重的配重塊. 在沒有電的那個年代, 管風琴的鼓風機要用人工去拉, 而簧風琴就是由演奏者自己踩囉. 很多人小時候應該都看過國小老師踩風琴吧…
這台加拿大 Doherty 的簧風琴才炫, 中間有個十二吋的液晶螢幕, 附背光跟觸控…
不是啦, 那其實是塊鏡子. 據說那個年代很多簧風琴都有這樣的設計, 除了是台琴之外, 也可以當梳妝台使用.
這台琴就是不折不扣的梳妝台設計了, 鏡子下方還有小平台可以放歐蕾跟 SK II…
自動演奏
風琴博物館的收藏中, 另一個亮點就是自動演奏的簧風琴.
早在還沒有電的那個年代, 就已經有自動演奏機構讓風琴可以自己演奏. 音樂的內容記錄在打孔紙帶上, 讀取的方式則有兩種: 風壓或是探針.
風壓讀取的方式是這樣: 鍵盤上的每一個音有一個小小的氣嘴壓在紙帶上, 紙袋的另一面則是在有壓力的空氣室中. 如果紙帶有打孔, 壓縮空氣就會穿過紙帶上的小孔流入氣嘴內, 再經過像 Barker Lever 那樣的增壓機構將這小小的氣流放大到可以去驅動簧片發聲. 如果琴的規模不大, 需要的流量不是很高的話, 也可以不經增壓直接透過紙帶去吹簧片.
至於探針讀取, 則是用一堆小探針去偵測紙帶上有無孔洞, 再把探針的位置變化用機械連桿放大後去驅動氣閥.
那個年代因為還沒有光電元件, 所以紙帶的讀取都是用 “摸” 的接觸式讀取, 而非用 “看” 的非接觸式讀取. 東西用看的看不壞, 但用摸的話, 摸多了一定會有損耗, 因此自動演奏用的紙帶是有壽命的.
這台琴有自動演奏機構, 它的鍵盤上方有個小窗戶, 在進行自動演奏時紙帶會從這裡捲過去, 讓使用者可以看到紙帶上的打孔符號.
除了大台的琴外, 也有這種小台的, 沒有鍵盤的自動演奏簧風琴. 它只有一個手搖柄, 同時用來鼓風及驅動自動演奏機構, 只要轉動手柄它就會不斷唱歌. 跟其它的自動演奏風琴比起來, 比較像是, 在唱片發明之前的音樂播放器, 或者說是… iPod 的曾曾曾曾曾祖父吧.
歸途
離開風琴博物館後, 我帶著滿足的心信步在島上閒晃. 日落時分, 遠方的天空出現了漂亮的日落光.
我會再度造訪這裡的, 我心裡這樣默許.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