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羽田 初體驗 [羽田篇]
話說我在松山上了飛機, 經過了兩小時四十五分後, 順利降落在羽田機場. 上一次來這, 已經是十年前了. 當年華航和長榮受中共的打壓, 不被允許在當時正熱門的成田國際機場起降, 因此形成了一種怪現像: 從台北飛東京, 只有長榮和華航降落在羽田, 其它的國際航空公司都降落在成田.
不過隨著長榮和華航在 2002 年改往成田機場起降後, 羽田的國際航線就正式走入歷史, 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內機場. 雖然故事聽起來很像松山機場, 但其實它們的命運卻大不同.
兩個機場兩種命運
羽田機場離市區距離大約 15 分鐘的電車車程, 相較於成田機場動輒要一小時以上的交通時間, 對於短程航線來說時間上較為經濟. 如果花在地面交通的時間比坐在飛機上的時間還長, 實在是很說不過去. 因此 2003 年開始, 羽田就開始有了往返首爾金浦機場的航班, 當時是以定期包機的型態偷跑. 接下來開辦的國際航線則是羽田-上海, 和羽田-北京. 最後, 終於輪到台北啦.
雖然羽田機場在國際航線移到成田去後, 被定位為國內機場, 但它的建設並沒有因此而停止. 日本雖然有新幹線串起大部份的主要都市, 但國內航空的需求仍然很大, 因此羽田即使在轉型只營運國內航線後, 它的吞吐量仍然高居日本所有機場之冠, 一年有六千多萬的旅客流量. 而在今年八月新的 D 跑道完工後, 羽田機場已經成為一個擁有四條跑道, 三個航廈的超大型國際機場.
反觀松山機場, 自從高鐵通車後, 西部航線完全被吸乾, 而東部和離島航線都受限於外場的起降能力而無法用大型客機營運, 連帶影響到松山機場的運量. 時至今日, 松山機場突然有了東北亞航線和兩岸航線的需求, 回頭才發現整體硬體完全跟不上需求, 開始更新已經落後太多了.
回到正題, 經過兩個多小時候, 我就降落在羽田機場了. 松山-羽田的航線會停靠在羽田機場新建的國際航廈, 一下飛機看到的就是嶄新的玻璃帷幕大樓和乾淨的紅色地毯:
再回過頭比較一下剛剛上飛機的地方和現在下飛機的地方:
這個落差實在很大.
快速通關
據說羽田機場的國際航廈當初設計時就是以能讓旅客快速通關為前提, 因此在整體的動線規畫上花了不少心思. 我想以起前在成田落地時, 往往飛機降落後還要在滑行道上走個十幾二十分鐘, 才能停靠空橋. 而離開空橋後, 感覺上又得走個兩公里才到得了證照查驗的地方. 如果遇上人多的時候, 排隊等蓋章等個一兩個小時是家常便飯.
但這次在羽田機場的入境體驗, 真的讓我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從空橋到入境大廳, 總共花了我大概 15 分鐘, 而其中有 10 分鐘是在行李轉盤旁邊等著撈行李. 換句話說, 如果我沒有託運行李的話, 我只需要五分鐘就能完成入境手續.
嶄新的入境大廳, 雖然沒有成田那麼大, 但小有小的好處. 走兩步路就到電車站啦.
從羽田機場到東京市區有兩條電車路線: 單軌電車和京急空港線. 十年前我自己第一次來東京時, 坐的就是單軌電車, 因此為了尋找記憶中的予田機場, 我決定坐單軌電車進市區.
單軌電車
牆上的螢幕清楚地顯示著單軌電車的車次, 時間, 種類, 和停靠站.
如果坐紅色的空港快速, 也就是直達車, 從國際航廈到山手線的濱松町站只要 14 分鐘.
這是單軌電車的售票機和聯絡路線圖. 自從東京都把 Suica, Pasmo, ICOCA, 和一些有的沒有的票證系統統一之後, 不同系統之間的轉乘就變得很方便了, 即使中間要轉乘不同的系統, 票也可以直接買到目的地.
我的目的地是山手線上的大崎站, 當然我可以坐到濱松町再轉山手線到大崎, 但這樣就方向上來說有點繞路. 我發現單軌電中間停的一站 “天王洲アイル” (應該是 “天王洲島” 的意思) 可以轉乘臨海線的電車到大崎. 說到臨海線, 又是滿滿的回憶了.
想當年第一次為 Sony 來日本出差時, SIMT 的日本辦公室在品川シーサイド (“品川 Seaside” 的意思) 那站上面, 因此到了大崎站還得轉乘臨海線才能到辦公室. 當時臨海線才剛開通不久, 我還特別買了紀念臨海線開通的藍色 Suica 做紀念. 不過, 經過這麼多年, 早就人事已非, SIMT 日本的辦公室早已不在, 當年的戰友們也都各奔東西了. 品川シーサイド 那一站也被樂天市場給攻陷, 因為樂天把總部設在那一站上面的辦公大樓, 其中有一棟根本就改名叫 “樂天 Tower”, 因此整個車站到處都貼了樂天的 mark.
因為上面的轉乘地圖沒有寫出臨海線的轉乘票價, 所以售票機旁邊貼著票價表. 不過我到了天王洲島才知道, 為什麼沒有標. 因為這實在是不能叫轉乘…
售票機旁邊就是驗票閘門, 上了電扶梯就是單軌電車的月台, 從海關出來走過來不用三分鐘.
這是單軌電車的軌道, 很有特色, 是混凝土鋪面. 注意喔, 它是 “單”軌電車, 它的軌道只有一條, 所以畫面中是兩條軌道, 一來一回. 一樣是混凝土, 為什麼人家的軌道可以這麼平整, 但木柵線的軌道看起來就像月球表面呢 ?
對面的電車來了. 單軌電車就是用這樣的姿態跨在軌道上行駛.
車廂的內部. 令我意外的是, 它的內部比大部份的電車都要寬. 雖然我十年前坐過, 但已經完全沒有任何記憶了. 倒是車廂本身看得出一些歲月的痕跡, 雖然打掃得很乾淨, 但從泛黃的塑膠和略為陳舊的絨布椅就看得出來, 這列車有點年紀了.
坐單軌電車是種很有趣的經驗. 因為車子本身比軌道寬得多, 因此從車窗往外看是看不到自己這一側的軌道, 而會覺得車子像飛在空中一樣.
轉乘臨海線
十幾分鐘後, 車子就到了天王州島站了, 我覺得連椅子都還沒坐熱就要下車了. 不過下車之後才發現這是個蠢事的開始.
臨海線的天王洲島站根本沒有跟單軌電車的天王洲島站直結!!!!!!!!
我得走下高架的單軌電車站, 過馬路, 再走下位於地下很深的臨海線車站.
雖然無障礙設施做得還不錯, 一路上行李都可以用拉的, 但是光步行的距離就讓人有點受不了了. 學到經驗, 以後還是乖乖濱松町站轉山手線吧.
臨海線坐個三站就到熟悉的大崎站啦. 幾年前第一次來出差時, 大崎站還只是個只有山手線轉乘臨海線的小站, 現在不僅臨海線和琦京線直通的車多了, 湘南新宿線也增停本站, 更多了個新的出口連到 Osaki City 的大樓群那邊, 也就是我們日本辦公室所在的地方.
巧的是, 這次住的 New Otani Inn, 也是當年我第一次來日本出差時, 住的飯店呀!
我對大崎, 品川, 臨海線也不少回憶耶,
之前去做PS-X計畫與頻繁參加DCCG會議也常跑SONY附近幾間辦公室;
我不知道臨海線是新的路線耶, 覺得沒有多少人在搭, 還以為是沒落的舊線
因此為了尋找記憶中的”予田”機場
ㄟ?沒有私噗功能
以前去品川都是住王子,高輪跟新高輪都住過,好像還有個Pacific? 後藤老婆Kero還帶過我們去吃甜不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