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班次是什麼鬼
坐了幾個星期的公車, 慢慢我發現台北市的公車有一些很有趣的生態, 其中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那種叫作 “固定班次” 的公車.
公車站牌上會告訴你這輛車的班距, 像是 "尖峰時間 8-12 分, 離峰時間 15-20 分" 之類的, 為的就是讓你在等公車時心裡能有個底, 不要覺得為什麼別人要坐的車一班接一班的來, 我要坐的車為什麼就是不來. 很簡單, 因為你等的車是寫 "15-20 分" 的, 而別人等的是 "7-10 分" 的呀. 公車也是有分等級的.
還有一種不寫班距的, 寫的是 "固定班次", 其實我一直覺得這用語不好. 哪輛公車在總站發車時沒有固定班次 ? 即使是尖峰時間不到 10 分鐘就一班的熱門路線如 630 (內湖進城的重要幹線呀!), 在總站發車時也是 6:10 一班, 6:20 一班, 6:30 再一班這樣照表操課的. 站牌上寫 "固定班次" 的真正意思, 用白話文來說就是 "班距長到靠北, 寫出來會被幹譙到死". 你想想, 如果站牌上寫個 "離峰: 90 – 120 分鐘", 表示你也許要等兩個小時才會有下一班車, 這能看嗎 ? 所以它就乾脆把總站發車的時寫出來, 朦混一下, 讓你不要去細究其背後的含意.
我在台北市的公車網站上看到不少這種 "固定班次" 的公車, 有一個小時發一班的, 兩個小時發一班的, 還有這個更經典:
欣欣客運公司聯營 290, 珍貴! 稀有! 限量供應. 一天只發四班, 錯過明天請早, 不用再等下去了.
說真的, 我一點都不覺得這種公車存在於台北市有什麼意義. 這不是跑五指山公路的小公車或是新店山上的榮民之家專車, 錯過了傍晚那班的話老婆婆就得一個人提著今天買的菜摸黑走三個小時的山路回家. 不是不是, 不是這樣的. 看看這路線圖, 他走的都是台北縣市的重要幹道, 沒有什麼它經過的地方是別的公車到不了的, 也應該不會有什麼人是沒坐到這班公車就回不了家的.
而且, 重點是, 它在總站發車有固定班次, 離開總站十站之後, 還有辦法 "固定" 嗎 ? 大眾運輸的班次越少, 計劃性搭乘的比例就越高, 但要讓乘客計劃性地搭乘, 在各站準點就很重要. 假設這車 7:20 從新店的大鵬新城出發, 而我 8:30 在承德路等車, 我哪知道 7:20 發的那班車是已經過了還是還沒來 ? 萬一它已過了, 下一班大概是… 下午一點左右會經過承德路吧.
並不是每個人等公車都可以像阿宅們一樣, 拿個 notebook 加 3.5G 上網看台北市的公車動態資訊系統, 嚴密追蹤用 GPS 定位的每班公車在哪. 雖然在馬路上開的車沒辦法像軌道交通那麼容易控制時間, 但做到每站時刻加上只能晚不會早, 應該沒那麼難吧.
我認為, 公車不是不能有各站時刻表, 讓司機用停等控制班距和到站時間也不是什麼很難的事, 偶有交通意外造成的脫班也是可以忍受的事, 但是完全不做就說不過去了. 不過看看我們的捷運, 一樣也沒有時間表, 連軌道交通的發車都這麼隨性了, 更何況在路上跑的公車呢.
我很佩服日本人, 連山手線那麼密集發車的路線都能夠有時刻表, 而且完全可以照表操課, 一分不差. 山手線離站如果晚了, 司機就會利用配速的裕度來加速追趕, 在下一站追回來, 通常誤差累積不會超過兩站. 我們的捷運做得到嗎 ?
這其實會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班次越少的公車, 人們搭乘的意願就越低. 限量是殘酷的, 但公車並不像 CD-PRO2 一樣, 沒買到就會斷手斷腳呀. 那些班次這麼少的公車絕對不會是該條路線的唯一解, 搭車的人寧願坐別的車, 多換幾次車, 也不會想在那邊癡癡的等. 以前在飛利浦上班時, 有段時間會在大湖山莊門口等棕 10. 剛開始時, 它是十五分鐘一班, 如果我錯過了 9:00 的, 就坐 9:15 的. 但後來它的班次越改越少, 發車間距從 15 分鐘改成 20 分鐘, 再改成 30 分鐘, 最後也被打入固定班次的行列. 從它改成 30 分鐘後, 我就沒再去那邊等過公車了. 同樣的路線, 也有別的車可坐呀, 我幹嘛浪費生命在等公車上呢 ?
我也是因為辦公室搬遷後, 開始坐公車, 才慢慢了解這些的. 不知道那些管公車的官們, 了解嗎 ?
他們若瞭解就不叫做「官」了。
現在有的候車亭已經有跑馬燈可以看到公車的即時資訊…雖然說我覺得那個時間有時候誤差還真大 XD
至少聊勝於無囉~
不過話說回來您現在上班的地方的確還挺遠的勒…地圖上看來好大一圈阿 @@”
你現在才了解我們這些公車族的苦嗎…
以前每次調整班次,跟司機老大反映時,他們也是一臉無奈,因為這些都是那些”官”規定的,可這些”官”都不用搭公車,一點都不了解老百姓的苦啊~~~
521就是那種固定班次的車,我現在都可以差不多抓準它到站的時間了
我發現新店公車路線及班次屬於:”珍貴!稀有!限量供應!”的還真不少…